
新聞中心
據安徽省阜陽市廣播電視臺報道,當地有1700多個村衛生室已經停止輸液,但筆者查閱《2017年阜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后發現,這個數字還有更豐富的內涵,它幾乎涵蓋了所有的阜陽市村衛生室,成績斐然!
看點
01
“狼”真的來了!1700家村衛生室已經不輸液了
2013年,國家衛生計生委等部門聯合制定了合理用藥十大核心信息,其中就包括用藥要遵循“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輸液”等原則。也正是從當年開始,全國各地紛紛叫停門診輸液。
據記者從當地衛計委了解,2014年阜陽市在全國率先提出53種疾病不輸液,這一政策得到了大力推行,在今年徹底完勝,全市1700多個村衛生室已經做到完全不輸液!
第一個提出又第一個完成,阜陽市的戰績充分說明:基層限輸令不是一個狼來了的故事,它已經發展為必然趨勢!
能取得這樣的黃金段位,自然讓很多青銅選手很是疑慮,農村患者根深蒂固的就診習慣是那么容易就能改變的嗎?筆者認為,患者能扭轉就醫心態,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認清了藥物不良反應的形勢。
看點
02
61%藥物不良反應報告來自靜脈注射
就在今年4月13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發布最新《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年度報告(2017年)》,報告顯示去年藥品不良反應/事件報告中,靜脈注射給藥達61.0%,占全部給藥方式引起不良反應事件比例的一半以上。
圖片來源于《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年度報告(2017年)》
是因為其他給藥方式不能治病,治不好病嗎?這個疑問對于咱們學醫的來說基本無須解釋,內里原因也很復雜,甚至站在某些層面上來說,醫務人員也很無奈,但我們必須明確一點:無論是監管不嚴、利益驅使或者是患者強烈要求都不能成為選擇讓患者輸液的客觀理由。
俗話說得好,前人種樹,后人乘涼。數不勝數的輸液事故已經給我們不止敲響了一次警鐘。作為醫學從業者,除了要保證自己的執業安全,還要盡可能做到為后人營造可持續發展的健康醫療環境,而不是建造一片片駭人聽聞的吊瓶森林。
而且從合理用藥的角度出發,國家還會加大監管力度,地方也會制定更多配措施,僅依靠輸液維持診療秩序肯定寸步難行。
看點
03
糾正患者就診習慣 需保障基層用藥品種
禁止輸液從來不是一廂情愿的事,有時候醫生苦頭婆心地勸導,并不一定奏效。以前的輸液操作是為了讓患者感到藥到病除的高效化,畢竟治病靠療效說話,而且對患者來說,短時間內解決病痛,就會產生療效好、醫生水平高的普遍認知,對于農村患者更是如此。
鄉親們常說:感冒買藥需要30多塊錢,還不一定能治好。輸液一次十幾塊錢,只要3次,加一起也就四五十塊錢,就好了。
倒也沒錯,花少量的錢能快速治好,符合患者心態。但鄉親們不知道的是,經常輸液容易導致抵抗力下降,同樣的藥多用幾次就不管用了,下次得用更高級、更貴的藥才有效果,反而掏的錢更多,身體還不如從前。
阜陽市將53種疾病不輸液的政策推向基層之所以能夠獲得成功,村衛生室和計生專干的大力宣傳是一方面,最主要的是采取的措施直抵基層輸液痛點的要害。
患者想要的無非是療效好又省錢,當地衛計委正是找準了關鍵點,組織縣鄉村三級醫療機構通過采用口服藥、肌肉注射等方式為患者治療,在保證療效的前提下,降低了患者個人承擔部分的醫療開支。
把勁兒使在刀刃上,問題自然就迎刃而解。而且據阜陽廣播電視臺報道,光口孜鎮12個村衛生室,一年就能節省一卡車的輸液瓶,可謂是一舉兩得。
看點
04
不輸液,基層醫生待遇如何保證?
輸液在基層幾乎是診療費用的大頭,換句話來說,基層醫生的主要收入很大部分就是靠輸液,突然斷糧,基層醫生拿什么過活?
問題很嚴峻卻很現實,在目前基層首診還沒有完全落實的大環境下,基層醫生收入低任務重是不爭的事實,如果能夠在禁止輸液的同時,保障好他們的收入不受影響,相信大家都是配合的,而阜陽市基層醫改上響應安徽省衛計委的號召,將輸液納入監管指標,合理安排考核。
據悉,安徽省衛生計生委正在制定針對各級各類醫療機構的監管和績效考評機制,將醫療機構抗菌藥物使用和門急診靜脈輸液管理情況納入監管和考核指標。一旦發現問題,及時通報并督促改進。醫療機構的績效考核結果將與醫療機構負責人收入掛鉤。
在基層,衛生部門更是做到了進一步完善鄉村醫生補償和考核機制,即使他們不給患者輸液,收入也不會減少,積極性大為提高。
這些年來,多地叫停門診輸液、限制基層抗菌藥物使用,但取得的效果有好有壞,有專家指出某些地方效果不明顯的原因在于對過度輸液機構的懲處力度不夠。筆者卻認為,只通過讓基層肉痛的方式扭轉過度輸液的局面并不科學,像阜陽市這樣讓基層醫生在收入和待遇上吃下定心丸,加強業務能力的培訓,加大宣傳投入才能真正大獲全勝。
當然,在這里筆者還想提醒大家,既然已經有地方全面做到基層禁輸了,足以證明這個趨勢極有可能帶來大風暴,所以轉變經營模式才是當務之急。
來源:基層醫師公社 羽兮,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刪除!